【大學撥款】研資局主席黃玉山承認英美委員多 惟不乏華裔學者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3/07/13 19:20

最後更新: 2023/07/14 10:21

分享:

分享:

研資局主席黃玉山指,部分非本地評審委員曾在香港或內地讀書,並非一定對香港不熟悉。(林宇翔攝)

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其轄下研究資助局的組成,上周備受立法會議員質疑是「英美化」,並批評相關撥款機制欠缺監管。研資局主席黃玉山回應時表示,承認研資局的「非本地」學術評審委員之中,不少人來自英美,但當中亦不乏外籍華裔學者,甚至有曾於香港或內地讀書後出國發展的學者,並非如坊間指「不熟悉香港」。

黃玉山今日(13日)公布研資局最新撥款時,回應委員英美化的指控,他解釋,研資局評審研究撥款同時採取同儕評審(peer review)及公平公正原則,由本港或世界上熟悉相關行業的學術評審委員參與評審,但由於本港只得8間資助大學,不少學者彼此認識,倘由同一間大學學者評審同校項目更會被指不公,為避免出現利益衝突,研資局需要安排非本地的學術委員參加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他指出,研資局不少非本地委員在外國都具有很高地位,承認「英美方面的確係多」,他解釋是出於學術原因、交流渠道較多,但他亦指,所謂「非本地」評審委員有機會是持外國國籍的華裔學者,事實上,現時有多名非本地評審委員主席「都係香港或內地出去(發展)」,「純粹從文化背景、學術背景來講,佢(非本地委員)都係好熟悉香港,都有喺香港讀過書、教過書。」

研資局主席黃玉山(右)今向傳媒公布最新撥款結果,旁邊為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。(林宇翔攝)

黃玉山亦提及,研資局每年接獲千多二千份評審項目申請,當中包括1,500多項個人項目,其餘為主題研究或卓越學科等集體撥款,每年獲資助實際人數近2,000人,佔全港大學教授6,000至7,000人,「比例上唔算低」,而35%成功率是「比世界各地高」,例如內地及美國分別只有約20%及10%,形容研資局撥款是「相當進取」,但形容競爭仍然激烈,許多優秀項目未能獲得資助,研資局會不斷努力增加政府撥款。

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記者:馮琪雅